张世威身量很高,184cm的个子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的,但他一直有个“板凳理论”,他认为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情、能坐下来潜心科研的品质。多年来,张世威不断探索体育教育新模式,前行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道路上,教书育人、钻研学问、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这些工作,他一做就是二十年。
张世威毕业照
张世威是土家族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时,他选择了巴渝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用强烈的民族情感研究、探索、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后来,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乌江流域民族体育传统与区域文化的通融性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初步创建了民族传统体育通融性发展新理论、新学说,丰富发展了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和互动通约理论,为认知、保护、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视野。从此,张世威更加坚定了探索民族体育文化的科研道路。
张世威与团队在苗寨考察
对常年参加专业竞技的体育人来说,要坐下来查文献做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张世威把“潜心静气”四个字写在自己案头,在心浮气躁的时候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科研道路是艰苦的、漫长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需要大量的田野调查,查找文献资料,搜集数据。因此,张世威经常带队到渝东南、云贵地区等进行考察,每次行程几乎都能用“颠沛流离”来形容,团队需要走访人户调研,或发放问卷,或深度访谈,还要深入田间地头收集珍贵的资料。“饿了就吃干粮,随身带瓶水,虽然辛苦,但田野调查是难得的搜集资料的机会。”张世威说道。近年来,张世威先后主持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发表15篇CSSCI论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2部,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交多项资政报告。念兹在兹,昼夜不停,方能成果硕硕。
张世威十分注重成果转化,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他说,不能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割裂开来,科研成果也要积极转化到课程中,转化为对人才的培养。张世威认为,新时代的体育教育最重要的是解决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带领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教师系统梳理办学经验,提出了“三育、四化、六卓越”新师范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今年7月,《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了该理论文章。
从教几十年,张世威对教学的热爱丝毫不减。在张世威看来,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大爱——热爱工作、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课堂,有了热爱教育才能绽放美丽的花朵,才能结出果实。在上专业课程时,张世威总是教导学生要抓紧“黄金学习时期”,努力学习,做好人生规划,然后脚踏实地向前走;他始终认为体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部分,体育既能提升身体素质,也能磨砺学生的性格,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础。“无体育,不青年;无健康,不人才。青年人如果不参加体育运动,就没有良好的体质,就没有扎实的人生底蕴。”张世威表示今后将持续推进大学体育教育,助力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张世威生活照
上课时不论天气如何,张世威总会比学生早到上课地点,等待学生的到来。课堂之外,张世威经常和学生们打球,到寝室去“串门”看望,偶尔请学生们吃饭,改善他们的伙食;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找到张世威,他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年轻的学生们。学生们都觉得张世威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既亲切又值得崇敬。“虽然毕业多年,但张老师为学生和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一直影响着我,所以我也选择成为了人民教师。”毕业生冉江林说道,目前他在奉节永安中学任教。
张世威既是科研工作者,也是任课教师,还是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的院长。但他觉得,无论是哪一个身份,都在围绕一个重点工作——教书育人。作为院长,当好一名教学工作者、做好一名科研工作者是前提、是根本。张世威说,不能当了院长就不从事教学和科研,或者忽视教学和科研,只有当好教学科研的“领头羊”,才能够有话语权。为了兼顾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每天的时间安排相当紧凑,几乎都在围绕学院发展、人才培养忙碌,教学工作需要定时定点完成,而分配给科研的时间就只有周末、早晚和假期。“时间是挤出来的,要是需要做、愿意做、必须做的事,总会有时间的。”张世威说,“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好事情的先后顺序,妥善安排,力争做到行政、教学和科研三不误。”
谈到梦想,张世威希望早日实现“建特色学院、育一流人才”的学院建设目标,让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成为有特色、有水平、有地位的学院,不辜负学校、不辜负校友、不辜负全院师生的期望。他也希望自己所教导的学生们都能有好的发展,希望民族传统体育能得到更好的传承。无论是教育、科研,还是管理工作,张世威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热忱,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应用贡献,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不断努力。
(记者:谭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