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新冠肺炎及流感防控常识》学习培训的通知
各二级单位:
根据《重庆市2020年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渝肺炎组发〔2020〕19号)要求,为做好2020年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教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校医院编发了《新冠肺炎及流感防控常识》(见附件),请大家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加强宣传教育,使教职工增强传染病防范意识,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熟悉传染病防护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特别提醒:国庆节将至,按照防疫要求,教职工在国庆节期间应减少不必要外出,原则上不得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确须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的,应履行书面请假手续并经学校归口部门批准方可;教职工离开重庆市,须向本部门、本学院请假。各二级单位务必做好本单位人员管理,及时掌握教职工的健康信息和生活轨迹,强化人头管理。
附件:新冠肺炎及流感防控常识
人事处
2020年9月24日
附件:
新冠肺炎及流感防控常识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的统称,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等不同的临床症状。此次发现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二)新型冠状病毒的理化特性
这类病毒对热和紫外线较敏感,不耐酸、不耐碱;56℃高温持续30分钟,以及75%乙醇、乙醚、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而氯已定(洗必泰)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三)传染源
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
(四)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五)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六)临床表现
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七)密切接触者
若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阳性检测者有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具有以下情形之一者:
1.包括共同居住、学习、工作者;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
3.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八)医学隔离观察
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九)医学隔离观察期限
医学隔离观察期限为被观察对象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可疑暴露后的14天,确诊病例和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即使检测为阴性,仍需持续至观察期满。疑似病例在排除后,其密切接触者可解除医学观察。
(十)个人防护
1.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出时请正确佩戴口罩,使用后放在专用垃圾箱,请勿随意乱扔。校(楼)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工作期间应当佩戴口罩。
口罩佩戴方法:
①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或里外同色的褶皱朝下;
②上下拉开褶皱,使口罩覆盖口、鼻、下颌;
③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
④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
⑤较低、低风险暴露人员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
⑥口罩变湿、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口罩佩戴选择:
①较高或中等风险暴露人员:隔离医学观察师生,有发热等相关症状的师生,学校从事疫情防控的部分管理、服务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医用外科口罩、N95(KN95)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②较低风险暴露人员: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为较低风险暴露,建议佩戴符合规范的一次性口罩。
2.从自身出发,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个人体质和免疫力;
3.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和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在宿舍区不聚集、不串门、勤打扫,保持厕所清洁卫生;室内及物品根据不同情形进行定期消毒。大型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组织,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在公共场所保持社交距离。
4.个人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喷嚏后及时洗手,避免用手接触眼睛、鼻或口;错峰就餐,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5.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及时到定点医院就诊。
6.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备用速干手消毒剂。
7.关注可靠信息,学习科学知识,理性面对疫情。不盲目恐慌,不信谣、不传谣。科学调适心理,摆脱负性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流行性感冒
(一)什么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或大流行。
(二)流感病毒的理化特性
抵抗力不强; 56℃ 30min可灭活;对干燥、日光、紫外线敏感;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乙醚、甲醛等敏感;酸性条件下更易灭活;但在-70℃或冷冻干燥后活性可长期保存。
(三)传染源
感染流感的病人。
(四)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五)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较低水平,流感病毒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六)临床表现
潜伏期 1~3天。
起病急,病程短,多为自限性;主要有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全身中毒症状,伴随喷嚏、鼻塞、流涕、咽痛、轻咳、少量白黏痰,还会并发肺炎、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脓毒性休克等疾病。
(七)治疗与预防
1.对症治疗,服用抗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奥司他韦、清热解毒的中药(板蓝根、连翘等)。
2.疫苗接种:可以部分预防季节性流感和流感大流行,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八)个人防护
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首先要从个人日常防护开始,平时注意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
1.勤洗手,定期进行房间开窗通风或消毒;
2.在流感流行季(秋冬季)到来前主动接种流感疫苗;
3.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出请佩戴口罩。
4.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要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5.班级或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时。
6.出现流感症状请及时就医,同时做好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